“强省会”必须先“强生态”,兰州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凯发网

凯发网-凯发k8官网登录入口  ››  深一度  ›› 

“强省会”必须先“强生态”,兰州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022-05-17 21: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汪蛟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近平总书记亲临兰州实地察看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时作出的“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重要指示,主动扛起“先发力、带好头”上游责任,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不断破解各类难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朱天舒指出,“强省会”必须首先“强生态”。要突出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为攻坚推进“强省会”行动战略提供生态支撑。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建武表示,落实“强省会”战略实施、支持兰州市高质量发展是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强生态”推进“强省会”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携手绘就幸福美好新兰州的美丽画卷。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技术体系获取并处理遥感影像200余景

2021年,兰州市深入开展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三年行动,加大城市出入口、交通干线、河道两岸、城镇周边、水土流失区域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力度,有序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榆中县植被恢复、永登县沙化草原治理等项目。

近年来,兰州市持续开展“绿盾行动”,集中力量对连城、兴隆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全面开展排查。争取兰州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综合治理项目中央资金1.21亿元,市级配套345万元,完成林、草、水土等保护与建设生物防治项目工程。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资源行为,先后立案83起,查处 61起,罚款104.6万元,恢复林地15.8公顷。

为提升生态监管水平,兰州市综合运用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管理系统、核查与执法系统、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近年来,全市实施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管试点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生态遥感数据比对,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技术体系,及时对生态保护红线区人类活动变化实施监测。

据统计,2021年至今,共获取和处理0.65m-2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0余景,开展实地整体核查3次,部分重点区域5次,总计核查里程约46000km。提取疑似人类活动线索112处,结合“人工实地核查 无人机航拍”方式进行核实。将卫星遥感解译提取成果、实地核查调查、无人机拍摄、整改落实等多源数据及工作流程有机整合管理,并可及时共享,让监管工作形成闭环管理。通过遥感监测应用,大幅提高日常巡查监管的工作效率,提高核查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为系统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兰州市生态环境部门2021年在黄河流域(兰州段)各河流和水库设置22个调查样点,对水生生物进行全面调查。通过系统性调查,结合历史资料,调查清楚全市被调查区域内水生物种种类、分布和生境状况。通过分析,提出保护对策与管理建议,为兰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资料。

下一步,兰州市将加大自然保护地问题的查处,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核查等手段,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对遥感发现的疑似违法违规问题形成“立案—转办—核查—回复—整改—验收—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对城关、安宁、七里河三区所辖区域范围内陆生生物群落开展调查,了解全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提升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

“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修复”,持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

“我们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是在事前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和预防,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防范各类环境事件,防止隐患事故的发生。”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介绍说。

2021年,兰州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着力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及应急响应能力,积极防范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取得了“两升一降”的显著成效(即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显著提升、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响应能力显著提升、突发环境事件总量大幅下降)。

据了解,兰州市去年共组织开展三轮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建立整改台账,跟踪督办限期治理。自2020年起,每年列支市级财政预算,委托第三方专业队伍对全市8个工业园区(聚集区)及园内近600家企业提供“环保管家”服务,对园区及企业逐一进行“体检”,指导帮助企业准确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自“环保管家”服务以来全市工业园区(聚集区)连续三年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因其他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同时,在全省率先完成兰州市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并于2021年获甘肃省环境科技二等奖,根据评估成果修编并印发了《兰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水污染防治等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全市符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条件的企业共计579家,现已备案562家,未备案17家(其中停产关闭10家、正在修订7家),预案备案率97.06%。每年联合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组织开展专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有效检验市、区(县)及企业的三级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市根据当地环境风险分布情况及地理交通特点,建成兰州市东部和西部两个专项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活性炭、防毒面具、吸油粘、围油栏及吸油机等27类应急物资。按照“政企合作”的原则,依托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组建了3支第三方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基本涵盖每个区县。

此外,严格执行领导“ab”角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守制度,重大节会及敏感时期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针对突发事件严格按照“五个第一时间”“三个不放过”的响应要求积极应对。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发生4起突发环境事件或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均被妥善处置,未造成环境污染;今年截至目前发生并妥善处置1起突发环境事件。自2018年起,全市突发环境事件数量逐年递减,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以四大污染源为防控重点,做到“三个协同”

记者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今年截至5月12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1天,优良天数比例76.5%,同比增加4天,未出现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据介绍,兰州市今年总体目标为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不剔除沙尘天气影响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继续巩固消灭重污染天气的治理成果,确保综合指数同比持续下降(即同比持续改善)。

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推进“兰州蓝”由浅蓝向深蓝迈进,兰州市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以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面源污染等四大污染源为防控重点,加强城乡区域联防联控,全面深入开展严管、严查、严控,努力做到“三个协同”(即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协同、pm2.5与o3污染防治相协同、nox与vocs减排相协同)。

据了解,兰州市进入夏季将面临臭氧超标拖累空气质量问题,今年,全市将进一步优化调整《臭氧污染预警及应急减排预案》,以重点vocs排放企业为重点管控对象,针对性压减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同时,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对640家涉vocs排放企业开展排查整治,强化监管消减排放。

2022年,在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方面,兰州将完成1793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争取三年内完成4466蒸吨改造,消减城区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6.385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完成城区红山热力、振超热力两家180蒸吨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清理城市建成区经营性燃煤炉灶,持续压减燃煤污染。

在汽车尾气监管方面,将完成20套黑烟车抓拍点位建设并有效发挥效益,积极与公安交管部门对接,加大超标排放车辆查处力度,持续开展路检路查工作,强化入户监督抽测,持续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监管力度,提升尾气治理能力水平。

在挖潜重点行业治理减排方面,将完成铁合金、碳化硅、石墨增碳剂等企业炉体无组织排放治理,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达标运行;完成永登县四家碳化硅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及65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含电力)超低排放改造;逐步开展玻璃、铸造、石灰、矿棉、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完成蓝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备用环保设施建设。

在精细管控低空面源污染方面,持续开展周通报、月调度制度,强化网格化监管,充分发挥大数据监管平台、航拍取证等科技手段作用,精细化监管扬尘污染源、餐饮油烟污染、“四烧”等面源污染,健全问题转办整改闭合回路,科学精准管控低空面源污染。

此外,兰州市还将严格督导问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措施不软”的原则,进一步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持续采取排名、通报、督办、调度、问责等有效手段,明确公式压实责任,推进工作有效落实。通过不间断巡查、夜查、技防新技术等措施,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各类污染源,调动全市网格监管作用,及时有效处置问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