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料显示,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国际噪声关注日”(international noise awareness day)。噪声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生产,有的来自生活。噪声无所不在,只不过有的是人们可以接受的,有的让人无法忍受。
在北京首钢园的一个展览馆,不仅可以听到钢花飞溅的声音、炼钢机械碰撞的声音,还能听到工人师傅的说话声音和街道里传出的各种声音。这是一个从小生活在首钢家属区的小伙子收集到的首钢厂区与周边的声音。倾听这些声音,仿佛穿越到首钢当年辉煌的历史进程之中。这些听起来甚至有些嘈杂的声音,在很多人听起来却十分美妙,因为它开启了多少人美好的青春回忆。
图为在北京首钢园展出的“芸芸众‘声’——来自首钢的声音”展版。刘蔚摄
声音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同一种声音,有人听起来很美妙,有人听起来却十分烦躁。评判人的心情不同,就会对同一声音产生不同定义。实际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历史时期,对于声音的判定也不尽相同。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张杰就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一度“把噪声当作国民经济复苏的标志而加以歌颂”。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声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也提上了日程。近年来,噪声的信访投诉量居高不下,仅次于大气,位居环境信访第二位。
和其他污染不同,噪声污染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取证难、执法难,处理也难。噪声还有一个和其他污染不同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对噪声的评判标准不同。跳广场舞的大妈觉得音箱传出的音乐动感十足,让人舞步轻快,心情愉悦。但居住在旁边正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可能正不耐烦,音乐节奏不停地捶打,拱起压抑不住的怒火。
实际上,对于噪声的判断,从古至今都是因人而异。
美国人加列特·基泽尔甚至认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的噪声,对于另一些人却具有重要价值。他在《噪音书》中就写道:“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皇家人士登台,导演会提示高音双簧管演奏,这是一种声音嘹亮的喇叭;在古老中国的法庭上,判决也总是伴随着锣声。”
应该说,无论是判定噪声还是治理噪声,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噪声这一显著特点,在治理噪声时,就更需要以人为本,调动起人们的主动愿意,发挥人们的积极主动作用。
怎样才能解决好广场舞的噪声问题?既要满足周边居民的降噪要求,也要了解广场舞大妈们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现实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实践。有的给音箱制作了外罩,有的在周边墙壁安装了折射音量的设备,有的装了监测电子屏用来提示音量……尊重大妈们的需求,而不能“一刀切”。只有站在不同利益方的角度来考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意愿和需求,才能更好解决噪声问题。
尽管噪声和其他污染物治理方式方法显著不同,但从源头治理的理念却很一致。比如,现在施工噪声占噪声投诉较大比例。城市中已建成区新建或改扩建时,离居民区都很近,持续不断的机械捶打和金属碰撞声让周边居民深感不适。但站在施工方角度来看,每一天的进度都关系工程款的到账速度,关乎农民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建筑工地的降噪措施,必须在施工开始时就要预判并尽早实行。无论是施工方还是建设方,都应该在建设之初,就具有主动降噪的意识。
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监测网络的全面铺开,降噪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噪声污染问题在一些地方都得到很好地化解。但无论是哪种手段哪些方法,都离不开人的用心沟通和用心解决。优美的声环境,也是人们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才能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噪声扰民问题,才能让我们的声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