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是长江刀鱼繁育的洄游期。长江流域进入“十年禁渔”又一年,在安徽省马鞍山长江东西岸线,最忙碌的已不是捕鱼人,而是驾驶快艇荡起一条条银白色波浪的执法队员。
守住这抹“青绿”
一大早,马鞍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夏德军就带着执法队员赶赴巡查水域。禁渔区域有没有捕捞船只、捕捞网具,有没有一人多杆多钩垂钓行为,都是巡查中要注意观察的事项。
3月1日起,当地开展了打击长江刀鲚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在重点水域和时段,加大了打击非法捕捞野生江鲜的日常巡查力度。不仅禁渔,在港口、港池(汊)、锚地等场所非法运输长江刀鲚的行为,在水产品市场、餐饮场所出现“河鲜”“野生”这样的宣传、销售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我们这里,一条刀鲚等野生江鲜都不能买卖。”夏德军说。
马鞍山是全国最早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地方。2019年7月1日至今,这里用法治力量护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以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水上与陆上相呼应、“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联动,健全了一系列“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措施。通过退渔2984户,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工作。
长江流域马鞍山段东西两岸分别拥有岸线37.7公里、57.7公里。守住这抹“青绿”谈何容易,更何况在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湖泊纵横,又与安徽芜湖、江苏南京毗邻,极易产生禁渔管理漏洞和执法盲区。为此,当地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在当前的刀鱼繁育旺季,打破原有的分工界限,灵活调配执法人员参与执法,有效解决了关键时段、关键领域执法人员局部性紧缺问题。
比人海战术更有针对性的是新技术的应用。在渔政执法基地,执法队员伍宏敏正坐在大屏幕前,密切关注着整个辖区水域。伍宏敏说:“即使在晚上,探头也能对热点进行感应,一样看得清楚。”从天门山到马和轮渡,6个监测点安放在50米高空的铁塔上,利用特殊地理位置瞭望及稳定网络、电力和维护能力的优势,布点的4个雷达、35个高清光电、2架无人机,24小时关注着长江上泛起的一朵朵水花,“ai 视频”“大数据应用 物联网技术”等方式,让智慧渔政监管24小时全口径推进长江禁渔的“天罗地网”。
除了明察,还有暗访。马鞍山市有两个工作专班长期进行暗访,一组水上巡,一组岸上查。他们专门负责到市场、饭店暗访,重点检查是否销售江鲜,是否以江鲜为噱头招徕顾客,经营门店前是否有江鲜广告。一旦发现问题,3日内反馈,清单销号。目前,全市已变更、注销含“江鲜”“捕捞”“渔港”等名称的经营主体36个,撤除店招、店牌166个。
严格打击非法捕捞,不仅体现在严防死守上,更落实在依法惩处上。一旦发现“电毒炸”“绝户网”捕捞等非法作业方式,渔政执法机构与水上公安、禁渔区派出所能在20分钟内快速反应、1小时内联合出警。自2020年7月以来,全市共查处相关行政案件201起,立案侦办刑事案件120起,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131人。同时,马鞍山市还出台禁渔领域“两法衔接”证据标准、程序规则和案件移送机制,建立长江生态法庭和驻长江检察室,实现了渔政执法与法院审判、检察监督的有效衔接。
上岸生活更美好
告别了渔船和渔网,渔民能否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禁渔能否坚持10年的关键。为帮助退捕渔民上岸立住脚,马鞍山出台政策保障,生活补贴、就业创业等安置帮扶措施,有效实现转产渔民从“有生计”到“能致富”的转变,退捕渔民的转产就业率、参保率均已动态实现100%。
裕溪河畔散马滩,上岸渔民钱宏清承包了880多亩养鱼池,并带动9户渔民成立了家庭农场。“在政府帮助下,我干起了鱼虾、螃蟹、老鳖等养殖工作,也算没离开老本行。去年农场毛收入预计能在260万元以上,纯收入则达到120万元。”他说。
“捕转养”,即捕捞业转为养殖业,是马鞍山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扶持政策。目前,405户1202名退捕渔民得到了资金补贴、技术帮扶和养殖保险,有效解决大龄且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的就业难问题。
曾经以船为家的薛家洼渔民“三姑娘”陈兰香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她在马鞍山市雨山区的帮助下,开办了劳务服务公司,带领9户渔民“抱团致富”,从事家政服务、专业保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等业务。“上岸后,我掌握了更多技能,现在不仅经营公司,还参与长江护鱼护绿、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性活动。我们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心情舒畅。”陈兰香说。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禁渔两年多来,效果已初显,马鞍山江段的鱼类规模和资源密度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已恢复至禁渔前的4倍。夏德军说:“如今,江豚等稀有鱼种在马鞍山江段出现已经挺常见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将‘禁渔’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