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现在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人们既感受到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幸福,也领略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愉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优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提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高度,深化和拓展了民生的内涵,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
曾几何时,只顾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所带来的雾霾、河道黑臭、垃圾围城、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出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动员令,决心信心之坚、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这些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京津冀等重污染地区pm2.5污染物大幅度下降,再无“高天滚滚粉尘急”。全面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茅洲河等一大批污染严重的河流,变成市民纷纷“打卡”的网红地。浙江西溪湿地挥别河道淤塞、水质恶化的过往,拥抱“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祁连山、贺兰山、秦岭等自然保护区的违法问题得到彻底整治,美丽的自然容颜得以重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增加,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在提高。环境信访投诉就是一个晴雨表,这一方面体现了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百姓身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地以信访投诉为线索,精准施策,化解民忧。2016-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共受理群众投诉159.2万件,基本做到按期办结;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第二轮第一批督察共交办群众举报问题约1.89万个。随着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政府的公信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改善了群众生活。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通过恢复生态,走出一条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路子。比如河南光山县,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搞活了农村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广西百色市露美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了村民,也迎来了商机。实践证明,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的地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投资兴业,生态优势释放出了绿色发展新动能,后劲十足。
生态环境改善没有终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努力,祖国大地的蓝天碧水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会不断美起来,家在青山绿水间的美丽中国画卷,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