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围绕智能手机产生的周边智能硬件产品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产品多数都是采用了塑料和少量的金属材质构成,一些价值稍高的硬件产品在被淘汰之后会被一些收售二手产品的公司回收处理,但也有一部分本身价格就不贵,或者出现故障无法再使用的电子产品会被用户直接当作垃圾抛弃,而这些被抛弃的产品便成为了社会的电子废弃物垃圾,对于整体的自然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都被联合国关注。近期联合国发布《202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对于全球在2019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品做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报,根据这份报告所显示的内容来看,在2019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中,只有17.4%的电子垃圾被回收再利用,其余部分除了无法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之外,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铜等可回收材料并没有被回收,而是被焚烧销毁,据估计,这些可回收但没有被回收的材料总价值可以达到570亿美元,这样的价值甚至远高于很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2019年的全球电子废弃物总量已经达到5380万吨,相较五年前增长21%,这确实从侧面反映了电子产品迅速普及的背后,对于环境的污染负担也在加重,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这份报告还推测到2030年,全球电子废弃的物品总重量将会达到7400万吨,在16年内几乎翻了一番。电子垃圾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家庭垃圾流,这主要是由相关设备较高的消耗率、较短的生命周期和很少进行维修造成的。如果现实真如这份报告的推测一样,那么电子产品的废弃物将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在报告列出的详细数据中,亚洲地区在2019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达到2490万吨,是全球产生电子废弃物垃圾最多的地区,美洲和欧洲紧随其后,两个地区产生的电子废物垃圾分别达到1310万吨和1200万吨,虽然相较亚洲还有些差距,但超过1000万吨也已经不是小数目,相对而言并不算发达的非洲和大洋洲产生的电子废物垃圾较少,不过也分别有290万吨和70万吨。不过在人均丢弃的电子垃圾废物统计方面有所不同,欧洲地区的人均电子废弃物可以达到16.2公斤,是全球范围内人均产生电子垃圾最多的,大洋洲和美洲人均产生的电子垃圾重量分别达到16.1公斤和13.3公斤,而亚洲和非洲的人均电子垃圾量反而较低,前者人均产生的电子垃圾量为5.6公斤,后者产生的人均电子废物量为2.5公斤。造成电子废弃物暴增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周期缩短,但并不是电子产品的寿命缩短,而是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导致消费者一直追求最新的电子产品,即便旧款的电子产品没有任何问题,但可能还会去追求最新的电子设备,同时当电子设备有问题发生时,基本很少有人再去维修这些设备,更多是直接更换新设备,而旧款产品自然就成为了被抛弃的电子垃圾。自2014年以来,通过了国家电子垃圾政策或法规的国家从61个增加到78个。虽然这是一个积极趋势,但远未达到国际电信联盟设定的目标,即将制定电子废物法规的国家比例提高到50%。该报告由全球电子废物统计伙伴关系(gesp)牵头,世界卫生组织和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等参与完成。gesp由联合国大学、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固体废物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成。电子垃圾会危害健康、破坏环境,它含有有毒添加剂或汞等有害物质,可能损害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表明,人类没有充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确保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全球生产、消费和处置更明智和可持续。”联合国大学校长、联合国副秘书长david m.malone说。
原标题:联合国发布报告称:全球电子垃圾激增 5年内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