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大年”。这一年,四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了“十四五”工作良好开局。
这一年,四川碳中和创新成果丰硕。四川启动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全省79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桩设施,首艘新能源船舶“用久之星”投用,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通运营。中国首个碳中和团体标准《光伏发电站建设碳中和通用规范》《光伏发电站运营碳中和通用规范》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范》送审。
坚持规划先行
谋划气候治理顶层设计
在四川,绿色动能得天独厚。水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一,中国“气大庆”建设如火如荼,凉山“大风车”每年吹出117亿度风电,大量光电有待开发,展露出无限发展风光。
去年,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坐拥富集清洁资源的四川,是如何落子的?
高位谋划,高点推动。四川加快推进支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牵引性改革,将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一号工程”。
2021年12月2日,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把四川省清洁能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着力打造在全国大局中有影响力、对四川发展有支撑力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
行动上,上下联动。四川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积极谋划布局,出台了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省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首次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专章,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推动传统领域绿色转型
布局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一声令下,数十辆装满石料的大型工程车辆卷起数米长的烟尘,奔腾的江水在此停下。今后,金沙江银江水电站每年将发电16亿度,为攀枝花市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3.5%。
这,只是四川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缩影。
去年,四川加快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个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东方氢能产业园项目开工,川威集团、亿华通、大运汽车签约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项目,西昌市启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氢动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cw-25h交付。
与此同时,宜宾市与宁德时代签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协议,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在甘孜州启动建设,年产300兆瓦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项目落地雅安。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新动能、新优势,在转型升级中不断积累。去年,四川推动低碳化改造,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发布2批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项目,115户(个)企业(园区)入围省级绿色制造示范。
严管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开展“十三五”节能降碳考核,3市(州)政府“一把手”首次被约谈,48户企业首获碳排放配额,出台《四川省节能信用管理办法》。
创新发展气候投融资
提升创新支撑力影响力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全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提供了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
新动能、新优势,在创新驱动中持续汇聚。
创新发展,离不开市场配置。四川明确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实施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项目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补助,启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实施绿色金融领域财金互动政策。
2021天府金融论坛聚焦双碳,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成都新都区发行全国首单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四川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在乐山落地,兴业银行发放首笔融资成本与企业碳排放表现挂钩的贷款,新网银行致力建设“碳中和”先行银行,多家银行网点实施碳中和。
创新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支撑。五粮液集团提出争创“零碳酒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电碳”监测模型。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实验室)、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加快建设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汇聚专家队伍,首次发布四川省绿色发展专家库专家名单。
原题:回顾2021年 四川“双碳”行动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