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部湾海域,每年的春、夏、秋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湛江港登船,穿过琼州海峡,途经雷州半岛再到广西北部湾海域,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最多时,他们需要完成90多个点位的监测任务。他们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上监测先锋队(以下简称先锋队)。
2021年4月6日,广西“十四五”首次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湛江港启航,这次他们需要在7天时间内完成72个点位的监测。当监测船驶出内港后,风浪开始大起来,先锋队成员承受着风浪带来的眩晕、反胃等不适,经过15个小时的航程,于凌晨5点抵达了第一个监测点位,随着“叮铃铃”的铃声响起,安静的船舱顿时热闹起来,甲板上、实验间,先锋队成员开始了他们一天忙碌的海洋监测工作。
周敬峰是这支队伍中出海次数最多的队员,也是这支海上监测先锋队采样组的组长。2018年,先锋队第一次开展海洋生态环境跨省采样,航程及任务量成倍增加,海况复杂,很多同志都打了退堂鼓。“我能扛晕浪,没事,我上!”周敬峰主动请缨,取消婚假,报名担任采样组组长,那时他才刚刚完婚4天。
半个月后,采样结束,瘦掉10斤的周敬峰依然没能兑现蜜月旅程,因为出海回来后,他又投入到繁重的样品分析工作中。“没事,蜜月等做完实验都可以去,但样品不能等!”因为在船上基本吃不下饭,又经常呕吐,周敬峰患上了肠胃炎。“每次采样他都冲在前面,感觉特能扛,但有好几次都看到他偷偷在吐。”一名先锋队成员说道。
海上作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通常较大,乘坐快艇出海采样,是最考验队员的时候。
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海,先锋队队员韩国光到现在仍心有余悸:“当时刚乘快艇出海,便遇上了风暴。海浪非常大,波涛汹涌的海水瞬时从四面八方打进船里,我们被高高颠起,差点被甩出去。为了不让设备和样品掉到海里,我们几个人用大腿死死压住,不敢有一丝松动,直到大浪逐渐退去,我们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因为受到不停颠簸的缘故,采样回来后,韩国光的腰椎间盘受到了一些损伤,但他忍住疼痛转身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海上最怕遇到风浪天气,特别是北部湾特有的西南暗涌,队员们在海上作业时常会遇到一两米高的巨浪袭击。
“到了监测点位,船一停下来晃得更厉害了。脚下颤颤悠悠,胃里翻江倒海,如果不低头,看着远方还能挺得过去,但是此时是没办法不低头的,测风速、采水样、装瓶、加试剂固定、记录,都需要低头。”作为这支海上监测先锋队的主力之一,吴磊石曾跟随大船多次出海采样。
“就是坚持,为了保护这片海,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吴磊石望着远方。
采海水、拉底泥、分拣生物样品、做实验,从凌晨一直忙到晚上,男同志尚且有些畏惧,海洋站的巾帼们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远航监测的队伍。
“当时我们坐在甲板上贴样品标签,大船排出的尾气一直吹到甲板上,很多队员被浓浓的柴油味熏得纷纷跑到船尾呕吐,吐完之后又马上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原本我是打算中途接样的时候下船的,但是我被男同志们的干劲感染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打消了下船的念头,我想与他们一起并肩奋战到最后。”龙慧琴说。
面对错综复杂的海上环境,队员们从不惧怕,而是相互鼓励、团结协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担当的精神,全力以赴完成海洋生态环境采样任务。
近年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点位从40多个增至90多个,并构建了16个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广西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为了保护北部湾这片美丽的蓝色海湾,这支海上先锋队始终坚守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第一线,用铮铮铁骨铸就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铜墙铁壁。据了解,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比例达到了95.5%。
————————————
中国环境报原题为:
在风浪中 ,他们选择坚守
——记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上监测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