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屏障。从北部边疆内蒙古到西南山区四川甘孜州,跨过千山万水,2015年10月,张兵怀着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踏进了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大门,令他没有想到是的,未来有一天,他会在这里扎根,深深融入到其中一个小村庄,成为一名“牧区人”。
刚到州环境影响评估中心成为一名环评工作者的时候,张兵潜心钻研生态保护。“高原生态系统较脆弱,破坏后难恢复,因此做好项目实施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是高原生态环境的第一道防线,还能极大的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张兵说。此后,张兵走遍了州内18县(市),完成了100余个建设项目。
转变发生在2018年6月,张兵下派作为一名扶贫第一书记,第一次走进了甘孜州白玉县阿察镇班充村。
这里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牧区,牧民分散在7个不同草场。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刚来的张兵立刻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他还未能为村民们做点什么,就已经两次住院。
出于对张兵身体健康的考虑,村干部和村民都劝他不要驻村了。看着美丽高原风景下被贫穷笼罩的藏寨,藏民们被紫外线晒得黝黑的脸上全是质朴的关心,张兵来了精神,骨子里的雄心壮志统统冒出来了。
他不甘心什么都做不了。
病愈后,张兵坚持回到了班充村。他强迫自己适应环境,努力克服身体的不适,走村入户,详细了解和记录每一户的信息,小小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每一户的帮扶计划。“第一书记就是要走到群众中去,感知群众所想所需,与群众融为一体。”张兵说。
后来的日子里,张兵没有辜负村民的信任,他为群众下井掏污泥,疏通下水道;也和牧民们一起搬水泥建材,帮大家修房子;村里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收到张兵送来的新棉衣……
脱贫不是“治标”,还必须“治本”,张兵深知这一点。经过多方走访调研,摸索实验,他最终因地制宜创立了“教育 产业 生态”脱贫长效机制。同时,张兵积极协调,为班充村拉来投资800余万元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00余万元的乡村风貌改造项目、投资100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民宿用房建设项目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民们修建产业用房24间,申请产业配套资金14万元;安全饮水到村到户全覆盖,入村硬化路维护两百米,泥沙路维护18公里;建成600平方米村级文化院坝,安装居民点路灯……一系列的投入让班充村焕然一新。
如今,张兵已经和班充村紧密相连。常年的紫外线照射,让他的皮肤愈加黝黑,村民们常常说,“张书记,你现在皮肤和我们一样黑,也是我们班充村的牧区人了。”班充村主任浪洛每当谈到张兵时,总会竖起大拇指:“我们第一书记的心就像那山顶的雪一样干净,他真正为我们着想,所以他在村上做任何事我们都相信他、支持他。”
圆满完成了全村88户550人的脱贫任务后,张兵脚步不停,再次回归到理论研究的队伍中。他梳理自己两年里的工作经验,写了《“教育 产业 生态”脱贫长效机制在甘孜藏区应用的研究——以甘孜州白玉县班充村为例》一文,获得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和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委员会认同,被编排在《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大型文献史册中,并在年度评选中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
5年里,张兵参与的《巴塘水电站》《孟底沟水电站》等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他发表的《川藏铁路理塘境内段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川西高原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甘孜州稻城县海磨路为例》《川西高原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以甘孜州甘孜县麦玉隆水电站为例》等学术论文,将环境影响评估经历转化为科研成果,为高原环评工作者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甘孜州高层次引进人才,张兵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扶贫、科研两手抓,进入环评、人事职称、环境资源等专家库,为各行业提供智慧力量。